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球风起夜波。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短衣匹马经过,叹禊日难逢晋永和。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风前燕尾,乱剪晴莎。异国风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休凭吊,西湔裙挑菜,士女娑拖。

【注释】

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在尉氏道中写的一首七言律诗,题为《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尉氏:地名。尉缭台:古遗址名。三垂岗:古山名。

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球风起夜波。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登尉缭台(wèi liáo tái) 登上尉缭台

上三垂岗(shàng sān chuí gǎng) 登上三垂岗

伤如之何:伤怀之情难以言表。

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回忆起当年谈兵说剑,才情豪迈。

投秦去魏:指投奔秦国或魏国。

意气嵯峨:意气昂扬,气概不凡。

我到中原,重寻旧迹:我来到中原地区,寻找过去的踪迹。

牧笛球风起夜波:听到牧童的笛声,看到球风(球门)的风向在变。

谁相问:谁会来询问?

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即使残存的石碑还在,也被风雨侵蚀得不剩多少了。

短衣匹马经过,叹禊日难逢晋永和:穿着短衣骑着马经过,感叹禊节的日子难得与晋朝永和年间相遇。

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正好看到水中的柳树,斜着眼睛窥视着岸边。

风前燕尾,乱剪晴莎:看到燕子的尾巴,在风中乱剪着晴日中的沙地。

异国风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异国的风光,中年的意味,写上乌丝的诗句感慨很多。

休凭吊,西湔裙挑菜,士女娑拖:不要凭吊,不要洗浣女子的衣服。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为作者于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宋夏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途经尉氏县时所写。当时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贬谪监陈州商邱县税,路过尉氏县。

首联“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诗人登上尉缭台,站在三垂岗上,不禁感叹自己的身世遭遇。“伤如之何”,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愤。

颔联“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回忆自己年轻时谈论兵事、剑术,才华横溢;投靠秦国或魏国。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颈联“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球风起夜波。”诗人来到中原地区,寻找过去的痕迹。牧笛的声音传来,看到球风(球门)的风向在变。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到仿佛回到了过去。

尾联“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如果有人来问起,纵使残存的石碑还在,也被风雨侵蚀得不剩多少了。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深深忧患。

这首《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通过登高远眺、怀旧伤今、咏史抒怀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深深忧患。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