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董樵忽见访,入门手持方竹杖。
我亦生平屠狗人,对此苍然屹相向。
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气无时无。
谈兵肯事东诸侯,作骚直学屈大夫。
翻然南下浮东吴,亦复窈窕寻仙都。
广陵城外秋风冽,黄须半作猥毛磔。
唤我同登大酒楼,此竹由来为予说。
今年三月游金华,丹梯绀壁凌朱霞。
采芝偶入乌伤地,看竹闲过卫铄家。
此竹檀栾不易得,爱之拍手徒咨嗟。
倪家女子非恒流,知有人间韩伯休。
斸来恰赠一竿竹,伴我名山禽向游。
我闻此言挥百杯,醉余不合成悲哀。
潇湘斑竹竟谁在,九疑荒冢生苍苔。
况闻官军大战胜,今年邛杖西南来。
方圆枘凿不相入,尔持此杖胡为哉?
劝君携归玉女盆前住,不尔此杖骁腾作龙去。

《方竹杖歌为莱阳董樵赋》是一首清代的七言诗,作者是陈维崧。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

  1. 第一层:诗人首先介绍了董樵的到访和手中的方竹杖。“山东董樵忽见访,入门手持方竹杖。”这句话描绘了董樵突然造访的情景,以及他手中那支方竹制的拐杖,这象征着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2. 第二层:表达了自己与董樵的相知相识。“我亦生平屠狗人,对此苍然屹相向。”这句不仅表明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屠夫,也展示了自己面对董樵时的真实感受,两人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
  3. 第三层:赞美董樵的才华。“董樵董樵真吾徒,胸中豪气无时无。”这里直接点明了董樵对自己的影响,他的豪放不羁与对诗歌的热爱,使诗人深受启发。
  4. 第四层:描述了两人共同的活动。“谈兵肯事东诸侯,作骚直学屈大夫。”这里描绘了他们在一起讨论军事战略,学习屈原的诗歌,体现了他们的学识渊博与志向远大。
  5. 第五层:表达了对董樵南下寻仙的羡慕。“翻然南下浮东吴,亦复窈窕寻仙都。”这句话反映了董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羡慕。
  6. 第六层:描绘了诗人对董樵持杖行走的形象。“广陵城外秋风冽,黄须半作猬毛磔。”通过秋风和猬毛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董樵行走时的姿态,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喜爱。
  7. 第七层:邀请董樵共饮。“唤我同登大酒楼,此竹由来为予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想要和董樵一起畅饮的愿望,同时提到了“此竹”,暗示了董樵手中的方竹杖。
  8. 第八层:回忆了一年前在金华的经历。“今年三月游金华,丹梯绀壁凌朱霞。”这句话回顾了诗人在金华的旅行,那里的山水之美令人难忘。
  9. 第九层:表达了对董樵赠竹的感激之情。“采芝偶入乌伤地,看竹闲过卫铄家。”这句话描绘了董樵赠送竹杖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礼物的珍视和感激。
  10. 第十层:感慨时间的流逝。“此竹檀栾不易得,爱之拍手徒咨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份难得的礼物的珍惜,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持久。
  11. 第十一层:提及了董樵的其他身份与成就。“倪家女子非恒流,知有人间韩伯休。”这句话描绘了董樵不仅是诗人的朋友,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诗歌和人格魅力都值得世人称颂。
  12. 第十二层:描写了一种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斸来恰赠一竿竹,伴我名山禽向游。”这句话描绘了董樵送竹给诗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13. 第十三层:表达了对董樵即将离去的不舍。“我闻此言挥百杯,醉余不合成悲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听到董樵离去的消息后的心情变化,他虽然有些悲伤,但也为董樵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感到高兴。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董樵与诗人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文化和情感上的交流。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