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方寺铁塔

栏楯浮空去。划玲珑、榴皮石发,青红无数。看尽宣和风景好,又看宫娥北渡。有多少、梨花夜雨。西望铜驼荆榛里,算千秋、老辈唯吾汝。晋宋事,总尘土。
鸿蒙一气凭斟取。蹑丹梯、千盘百级,上通玄圃。根插中原维地轴,其下黄河一缕。曾经过、怒潮煎煮。无限西风神州恨,倩相轮、做尽兴亡谱。铃铎响,自相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上方寺铁塔》并非陈维崧的作品,而是由清朝诗人张岱所作。这首诗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其诗集《陶庵梦忆》中。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晚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曾参与抗清斗争,后成为明朝遗民。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受,以散文和小品文闻名于后世。

  2. 诗歌原文:栏楯浮空去,划玲珑、榴皮石发,青红无数。看尽宣和风景好,又看宫娥北渡。有多少、梨花夜雨。西望铜驼荆榛里,算千秋、老辈唯吾汝。晋宋事,总尘土。鸿蒙一气。

  3. 诗歌赏析:张岱的诗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在《登上方寺铁塔》中,诗人通过描绘铁塔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时代的怀念。诗中的“栏楯浮空去”形象地描绘了铁塔的高耸入云,而“青红无数”则可能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或塔身的装饰。诗人通过对宣和时期美景的回忆,以及宫女北渡的情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结尾处,诗人感叹晋宋以来的许多历史事件都已化为尘土,而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个人的历史观。

  4. 创作背景:张岱的诗歌往往与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首诗可能是在其游历方寺时所写,反映了他对古代建筑的赞赏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通过这样的作品,张岱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也传达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

《登上方寺铁塔》虽然不是陈维崧的作品,但张岱的这首诗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岱的诗歌风格,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热爱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