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得年时,红绵妆叠红蕤滟。笙囊绿掩。浓笑钗痕闪。
说尽山盟,不料巫云敛。残荷焰。斜铺楚簟。多了啼红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忆得年时,红绵妆叠红蕤滟。笙囊绿掩。浓笑钗痕闪。
说尽山盟,不料巫云敛。残荷焰。斜铺楚簟。多了啼红点。
《点绛唇·咏枕》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背景:《点绛唇·咏枕》的作者是陈维崧,字其年,号迪陵,生于江苏宜兴。陈维崧自幼聪颖过人,幼时便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并参加修《明史》。他擅长词及骈体,其作品如《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广为人知。
作品鉴赏:《点绛唇·咏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起句即以如画之笔点染了一片花红柳绿的大好春色,接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情感表达:陈维崧在词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恋之情,这种情感源于对逝去爱人的深深思念与不舍。上阕写景,下阕则转为对人事的感慨,通过对“残荷”、“啼红点”等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凄美而缠绵的情怀。
文化影响:陈维崧的《点绛唇·咏枕》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音乐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该词作为《迦陵集》的一部分,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认可。它体现了陈维崧在词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也反映了清代词坛的风格变迁和艺术创新。
《点绛唇·咏枕》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