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秋日拨闷作

一派凉秋似镜湖。西风萧瑟雁衔芦。楼头竹暗晴难妥,枕底橙香酒易酥。
伤老大,笑髯癯。霜红露白转踌躇。鳆鱼苦笋拦街贱,不见钳奴并态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秋日拨闷作》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一首词作。《鹧鸪天·秋日拨闷作》全文如下:一派凉秋似镜湖,西风萧瑟雁衔芦。楼头竹暗晴难妥,枕底橙香酒易酥。伤老大,笑髯癯,霜红露白转踌躇。鳆鱼苦笋拦街贱,不见钳奴并态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下面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音乐家。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等重要工作。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长于词及骈体著称。除了诗词,陈维崧还著有《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作品原文
  • 一派凉秋似镜湖,西风萧瑟雁衔芦。
  • 楼头竹暗晴难妥,枕底橙香酒易酥。
  • 伤老大,笑髯癯,霜红露白转踌躇。
  • 鳆鱼苦笋拦街贱,不见钳奴并态奴。
  1. 诗意赏析
  • 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日的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陈维崧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深思。其中“西风萧瑟雁衔芦”一句,生动地刻画了秋日西风萧瑟,大雁南飞的景象,传达出作者对季节更迭的无奈与感叹。
  • “楼头竹暗晴难妥,枕底橙香酒易酥”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生活画面,暗示了作者在平淡生活中寻找慰藉的心理。
  • “伤老大,笑髯癯,霜红露白转踌躇”表现了作者面对生活变迁时的矛盾与纠结,既有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又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结尾“鳆鱼苦笋拦街贱,不见钳奴并态奴”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淡泊,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淡然态度。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存资料可知,《鹧鸪天·秋日拨闷作》可能创作于作者任翰林院检讨期间。这一时期的陈维崧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词作,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艺术特色
  • 陈维崧的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鹧鸪天·秋日拨闷作》中,他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 这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沉思与感慨。同时,也体现了陈维崧对生活细节的独特观察和深刻理解。
  1. 文化影响
  • 作为清朝词坛的重要人物,陈维崧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了解《鹧鸪天·秋日拨闷作》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