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赠吴中狎客

白帽红靴态可怜。短箫横笛兴翩翩。曾教锦瑟房中曲,惯请朱门灞上田。
人似月,夜如年。何须彩笔赋甘泉。朝来蜡泪堆红雨,犹拥庐儿醉意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赠吴中狎客》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穿着白帽红靴、神态可爱的狎客形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他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并被授予翰林院检讨。陈维崧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在词及骈体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1. 诗词原文
    白帽红靴态可怜,短箫横笛兴翩翩。
    曾教锦瑟房中曲,惯请朱门灞上田。
    人似月,夜如年,何须彩笔赋甘泉。
    朝来蜡泪堆红雨,犹拥庐儿醉意钱。

  2. 诗词鉴赏

  • 意境之美:《鹧鸪天·赠吴中狎客》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一位身着白帽红靴、神态可爱的狎客,手持短箫,吹奏着欢快的音乐,他的音乐感染力极强,足以让人忘却世间烦恼。
  • 情感丰富: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狎客才华的赞赏,更透露出对其人格魅力与人生态度的敬佩。从“何须彩笔赋甘泉”中,可见作者对这位狎客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
  • 艺术特色:陈维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古朴又现代的氛围,使得这首词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1. 文化意义
  • 社会价值:通过对狎客这一特殊群体的描绘,展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及其独特的社交圈子,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
  • 历史价值:这首词不仅记录了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细节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窗口。
  1. 创作背景
  • 根据《陈书·江总传》的记载,当时的陈维崧被称为清词之祖,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因此,《鹧鸪天·赠吴中狎客》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的一个特定时期,那时文人阶层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达到了顶峰。
  1. 读者反馈
  • 这首词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许多读者被其深邃的内涵所打动,认为这首词不仅是一首赞美之作,更是一篇关于人生、艺术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

《鹧鸪天·赠吴中狎客》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画卷,展现了清代初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能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