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 · 寒柝

刮地初霜,临关半月,乱鸦飞尽。逢逢响彻,危烛戍楼烟烬。碎乡心、三更四更,一更一点归期近。想提灯窄巷,老兵传语,月光如凝。
宵迥悲同省。但急节和砧,严声催枕。晨钟未动,谁报晓天鸿信。自无人、深院漏沈,小尨觑竹遥吠影。总输他、断木中空,赚得残年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琐窗寒·寒食》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寒食节的孤寂与思念家乡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周邦彦(约1056年—约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士,北宋著名词人和音乐家。他在宋代词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尊称为“词中之龙”。周邦彦不仅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的音乐造诣也非常高,擅长作曲和制曲,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作品原文:”刮地初霜,临关半月,乱鸦飞尽。 逢逢响彻,危烛戍楼烟烬。 碎乡心、三更四更,一更一点归期近。”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刮地初霜,临关半月,乱鸦飞尽。 逢逢响彻,危烛戍楼烟烬。 碎乡心、三更四更,一更一点归期近。

  3. 词作解析

  • 景象描写:诗中的“刮地初霜”描绘了初冬时节的景象,而“临关半月,乱鸦飞尽”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氛围。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所体现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抒发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 艺术手法:周邦彦在这首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例如,“危烛戍楼烟烬”中的“危烛”象征着孤独和坚守,而“烟烬”则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

周邦彦的这首《琐窗寒·寒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