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梧霜叶秋飞尽,高城雁回初响。半潦通桥,层烟冠石,吟屐萧萧孤上。寒钟又放。送天末潮音,替人悲壮。倚遍危阑,旧游谁共诉心赏。
文章流寓自古,水亭风咏地,空肃遗像。土木移形,衣冠换目,时事几翻新样。沉吟片晌。指吴会浮云,晚生千嶂。待语西施,越丝愁细网。
齐天乐 · 重游沧浪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齐天乐·重游沧浪亭》鉴赏
《齐天乐·重游沧浪亭》是清代诗人陈锐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通过对沧浪亭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体验。
“馆梧霜叶秋飞尽,高城雁回初响”开篇即以秋天的霜叶与高城的雁鸣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深秋时节的宁静与肃穆氛围。这里的“馆梧”指的是沧浪亭内的梧桐树,而“霜叶”则暗示了季节的转换与自然的凋零之美。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迭,也暗含着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半潦通桥,层烟冠石,吟屐萧萧孤上”进一步细化了沧浪亭周围的景致。积水与桥梁相连,烟雾缭绕在岩石之上,这些自然景观与作者的人文活动——吟诗作画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这里,“吟屐”一词不仅指代了作者的行踪,也寓意了他在自然美景中的灵感与感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两句“寒钟又放。送天末潮音,替人悲壮”所描绘的场景。此处的“寒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沉淀,而“送天末潮音,替人悲壮”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乐参半的感慨。通过这最后的点睛之笔,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词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齐天乐·重游沧浪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从思想深度上来看,它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词无疑是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探讨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