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不寐有作

夜不成眠恼漏迟,披衣兀坐倚篷时。
行踪到处同萍梗,别梦连宵怅柳枝。
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
明朝又作寻巢燕,未识朱门更傍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旅中不寐有作》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此诗作者字子嘉,号承如子,是同治丁卯优贡,浙江候补知县。其著有《金粟斋诗钞》,共29篇诗文。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诗中的意象和内容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旅途中或某个静夜里所作。
  1. 诗歌原文
  • 夜不成眠恼漏迟,披衣兀坐倚篷时。
  • 行踪到处同萍梗,别梦连宵怅柳枝。
  • 易长愁苗花夜合,难抛情种豆相思。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旅中不寐有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诗中使用了诸多意象,如急雨、大星、饥鹘、冷萤,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孤寂和忧郁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忧虑。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深深叹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战争的担忧。
  1. 诗歌主题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内忧外患,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表达个人情怀的诗篇。
  • 情感内涵:诗中既有个人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心。
  1. 诗歌结构
  • 形式特点: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更加符合表达深沉情感的需要。
  • 语言运用: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体现了诗人的高超技巧,也展现了他对诗歌形式的深刻理解。
  1. 诗歌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心声的反映。
  • 影响与传承: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无数后人所传颂和效仿,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1. 诗歌现实意义
  • 历史教训: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到历史的教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忧国忧民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 现实启示:在当代社会,虽然国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通过《旅中不寐有作》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陆游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时代责任的担当。这首诗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心声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