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床辗转恨悠悠,为感吹篪病不瘳。
见弟九原刚百日,归家一别已千秋。
年华未几悲箫史,骨肉无多感仲由。
赋到伤心毛里处,荆花零落不胜愁。
哭林氏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林氏姊》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示了清末社会动荡时期个体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体现。
从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哭林氏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其格律严谨,节奏鲜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情感。陈肇兴通过描绘“牙床辗转恨悠悠,为感吹篪病不瘳”等具体场景,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期间,陈肇兴因拒绝被戴氏拉拢而遁入武西堡之牛牯岭山中,在此期间他常常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的抗争精神。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诗中的“年华未几悲箫史,骨肉无多感仲由”一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歌的语言表达也极具特色。在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见弟九原刚百日,归家一别已千秋”等句子,通过对比与时间的流逝来增强情感的强度和深度。
《哭林氏姊》不仅是陈肇兴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末历史背景下社会动荡和知识分子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