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难三烈诗廖秉钧

仓皇书记孰堪亲,草泽今来刘道民。
白首参军刚草檄,青衿报国竟捐身。
十年落拓无知己,一死从容绝可人。
引颈衔须犹骂贼,胶庠正气未沉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殉难三烈诗》是一部以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它由陈肇兴创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在林圯埔佐陈、林诸豪杰起义中,廖秉钧和陈再裕等人因反抗清政府而被捕的故事。他们虽然遭受了极大的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殉难三烈诗》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也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殉难三烈诗》是陈肇兴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廖秉钧为主人公,描述了他与同僚们在起义过程中被捕,面对敌人的压迫仍不屈不挠,最终英勇就义的壮丽景象。陈肇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历史事件,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廖秉钧作为诗歌中的主角,其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明。在被捕后,他毫不畏惧地面对着敌人,用坚定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轻蔑。他的这种表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英雄气概,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读者,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陈肇兴的创作手法也非常值得一提。他采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将叙事、抒情和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和深刻。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也增强了其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力。

《殉难三烈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记忆的载体。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选择和牺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