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靖王墓

卅年憔悴落蛮乡,故国河山感慨长。
留得数茎华发在,九原归去见高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宁靖王墓》是清代丁必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丁必捷生活在清朝,具体生平资料不详,但从作品风格看,应该是一位关注时局、关心民族大义的文人。
  • 创作地点:《过宁靖王墓》的创作地点是宁靖王墓,这可能与丁必捷的个人经历或对该地区的历史兴趣有关。
  1. 作品原文
  • 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靖王墓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的“萋萋芳草忆王孙”、“碧水丹山日闭门”等句子,展现了一种悲凉而沉痛的氛围。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哀思以及个人身世的感怀。诗中的“吊月蟪蛄悲故府,号风松柏泣忠魂”,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历史的怀念。
  • 艺术手法: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通过对宁靖王墓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悟和强烈的时代感。
  1. 作者影响
  • 后世评价:丁必捷的作品在后世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是在台湾文学领域,其诗歌作品被广泛传唱和研究。如连横在《台湾诗乘》中收录了他的作品,显示出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 文化意义:作为清代的文学代表,丁必捷的作品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也反映了民间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过宁靖王墓》不仅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诗歌,也是丁必捷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