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沈乙庵翁

卧疴传句宠称觥,归序仍能腹稿成。
十日死生逢绝笔,万流依倚失长城。
乱离残客原同命,博大真人不可名。
留咏荆轲一楼影,哀迎终古海涛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沈乙庵翁》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介绍
  • 陈三立:陈三立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诗歌内容概述:《哭沈乙庵翁》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沈乙庵翁不幸遭遇的哀伤之情。诗中描述了沈乙庵翁因病卧床,虽然疾病缠身但仍然能够完成创作,最后在病痛中离世,令人深感悲痛与惋惜。
  1. 诗句解析
  • 卧疴传句宠称觥:这里的“卧疴”指的是沈乙庵翁因病卧床不起,而“传句”则意味着他在病中还能创作出优美的诗句。“宠称觥”则暗示了沈乙庵翁虽受病魔折磨,但在饮酒作诗的过程中,仍显得神采奕奕。
  • 归序仍能腹稿成:此句表达了沈乙庵翁虽然身体疲惫,但在创作过程中依然胸有成竹,能够从容地完成诗歌的创作。
  • 十日死生逢绝笔:这里提到了沈乙庵翁在短暂的生命里,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来完成了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 万流依倚失长城:这句话比喻了沈乙庵翁的作品如同长城一样坚固,支撑起千千万万的思想和情感,而现在失去了这位伟大的创作者,就如同失去了依靠的长城一样。
  1. 背景与意义
  • 写作背景:《哭沈乙庵翁》创作于清朝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陈三立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沈乙庵翁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文学使命的思考。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三立的个人才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后人研究清末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同时,这首诗也传递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文化情怀,激励后人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坚韧和执着的态度。
  1. 艺术特色
  • 语言韵味:陈三立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充满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例如,“卧疴传句宠称觥”中的“卧疴”和“传句”,以及“十日死生逢绝笔”中的“十日死生”,都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沈乙庵翁的不幸遭遇。
  • 意象运用:陈三立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万流依倚失长城”中的“万流”,既指众多的河流,也象征着各种思想和情感的汇聚,强调了沈乙庵翁的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 读者感受
  • 共鸣点:许多读者可能会对沈乙庵翁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对陈三立的诗歌表达方式产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这首诗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 启示与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关注社会问题,并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哭沈乙庵翁》作为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