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重至西泠

为梅花,天涯曾载愁归。渐换满眼芳情,都与浸春卮。一枕渡头清磬,送贺郎老矣,忍解相思。剩断弦离席,残妆怨粉,留点歌眉。
极恨别后,参差旧约,迢递佳期。泪掩珠尘,长梦见、玉楼波暖,银烛春迷。东风欲谢,趁艳阳、重写乌丝。但恨处,算作吟遍了,沙边渚外,还有人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春夜月重至西泠》是清代陈方恪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陈方恪,生于清末近现代初,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创作背景:陈方恪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是梅花盛开的景象以及与友人离别后的哀愁。通过对梅花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3.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描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氛围。陈方恪擅长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心灵上的震撼。
  4. 主题思想:《湘春夜月重至西泠》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通过对离别和朋友重逢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人生的无常。
  5. 读者反响:陈方恪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诗作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后人多次引用并赞赏其艺术价值。许多研究陈方恪的学者和爱好者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湘春夜月重至西泠》是陈方恪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6. 影响评价:陈方恪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灵感来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创作。

《湘春夜月重至西泠》不仅体现了陈方恪精湛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对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作为陈方恪的杰作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是研究清代文学特别是清代诗词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