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 匡庐山中作

对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恁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
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声甘州·匡庐山中作》是清朝诗人陈方恪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价值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陈方恪:陈方恪(1867年—1929年),字伯英,号梅村,浙江嘉兴人,近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山水田园题材,尤以描绘自然美景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出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1. 诗词原文
    对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恁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湿衣襟。叹人间、光阴似箭,流水落花飞絮,都付与青山绿水间。

  2.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该词通过对匡庐山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与高远,给人以心灵的洗涤和思考的空间。
  • 用韵严谨:词中押韵工整,节奏感强,体现了词人在音律上的高超造诣。
  • 意象丰富:词中使用了“屏风九叠”、“烟月”、“竹林”、“清磬”等意象,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情感真挚:词人通过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于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 文化意义
  • 自然美的颂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陈方恪的这首词通过对匡庐山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大自然无限敬畏和热爱的情感。
  • 隐逸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历史上,隐居山林成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方式。陈方恪的这首词反映了当时文人隐逸思想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 文学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对匡庐山的描绘,词人不仅仅是在书写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在借由对这一景观的描绘来进行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话。
  1. 后世影响
  • 文人墨客的共鸣:陈方恪的这首词因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而受到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和传唱,成为他们作品中常见的素材。
  • 教育与研究的参考:作为文学作品,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现代传播的价值: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下,这首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被更多人所认知和欣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八声甘州 匡庐山中作》不仅是陈方恪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佳作。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宁静致远的山水世界,同时也启发人们深思人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