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恁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
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
【注释】
匡庐山: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柴桑:指陶渊明的故乡,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虎溪:在庐山东谷口,相传为晋代道士许逊隐居之地。紫芝:灵芝的一种,传说服食后能长生不老。封碑:指陶潜《与子俨等疏》中所述之“吾家世贫,自卜仕宦,十五有道”,并“先师孔子犹不敢望到官而退处”,“今已七见白发,二毛过僧”,故其子孙“勤力田亩,求祖考之遗金”。云卧华颠:指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及《桃花源记》中的意境。
【赏析】
词人于淳熙八年(公元1179年)秋至十年(1183年)春,曾两度游览庐山。这首词作于第二次游山时,写于庐山屏山九叠亭内,抒发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上片起首三句写登高所见。屏风九叠倚晴空,氤氲涨江天。屏风九叠,是庐山著名的胜迹。登上九叠亭,极目四望,只见碧波万顷的长江浩渺无际,苍翠的群山环绕其中。“恁”字,点明登临之意。柴桑日瘦,虎溪人去,烟月年年。此三句,言自己身处柴桑(陶渊明的故里),面对虎溪(陶渊明的居地)和庐山,不禁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缥缈竹林清磬,回首白云边。这两句写词人站在九叠亭内回望身后的庐山。清磬,指寺庙中僧人诵经时所用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借指寺庙。“缥缈”、“回首”二字形象生动,写出词人在九叠亭中的所见所感。冥吹松阴合,石濑溅溅。冥吹,即暗吹,指风声。松阴,指的是松树的阴影。石濑,即石水,是指湍急的水流。这三句写词人在九叠亭内听风吹松林、看湍急的石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下片起首三句写抚旧怀人。来抚封碑陈迹,甚紫芝歌断,白鹿寻仙。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来到庐山上的封碑(即陶渊明的墓志铭)前,想起他的诗歌已经中断,而像白鹿一样寻找仙人的传说却还在流传。怅玄机老矣,何处问前缘?此处用“玄机”二字,指陶渊明。前缘,指过去的事情。这三句意思是说,如今陶潜已是仙逝多年,他究竟在哪里呢?我到哪里去寻找他的踪迹呢?待几时,野棠开后,又漫山、春雨响啼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等到野棠花开放的时候,春天的雨水滋润着大地,杜鹃鸟又在山上哀鸣。谁还伴,东蒙旧隐,云卧华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又有谁来陪伴我,和我一起回到那个东蒙旧隐的地方(东蒙山是陶渊明晚年隐居的地方),一起在云中休息(华颠就是云颠)。
全词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