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

百尺楼船海气寒,凭阑人病怯衣单。
远游空负求医意,归死人嗟行路难。
蚕食光阴春黯澹,龙吟风雨夜迷漫。
人生终古长无谓,干尽瀛波泪未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寅恪并非现代作者,而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学者和诗人。他的《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忧虑的诗词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寅恪(1890-1969),字子恭,广东番禺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而著称于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对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 创作背景
  • 《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的创作背景发生在1926年,陈寅恪结束了在欧洲的游学生活,乘船回国。在归国的途中,他乘坐的楼船经过了许多地方,见证了海上的寒风和旅途中的艰辛,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诗的念头。
  1. 诗作原文
  • 百尺楼船海气寒,凭阑人病怯衣单。远游空负求医意,归死人嗟行路难。蚕食光阴春黯澹,龙吟风雨夜迷漫。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通过描绘海上的风景和旅途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1. 文化意义
  • 陈寅恪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是陈寅恪以诗人的身份创作的一首充满深情的诗词。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更是其作为历史学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