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是陈寅恪的一首律诗,创作于现代。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夜晚的感悟,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寅恪(1890-1969),字鹤龄,后改字虎藏,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在历史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
  1. 诗词原文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2. 诗歌鉴赏

  • 主题内容:本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传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月”、“孤舟”、“山河”等,这些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情感表达: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这种结合自然与人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陈寅恪的这首《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不仅是对中秋佳节的一次深情回顾,也是对其个人生命历程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艺术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