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戊辰中秋夜渤海舟中作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注释:

戊辰: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诗人当时23岁。

渤海:今辽宁省的渤海县、盘山县一带。

孤舟:孤独的小船。

哀乐:指悲哀欢乐的情绪。

换世:改变时世。

沧波:大海波涛。这里暗指南宋。

雾鬓:头发如雾一般。形容头发因愁而蓬松,颜色像烟一样白。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的中秋之夜,是诗人在海上的孤舟中遥想家国兴衰,感叹个人身世的一种心情的流露。

诗的开头两句:“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意思是说,天上的清风带着月亮飘落到了孤独的小船上;悲凉和欢乐的情感没有缘由地寄托在这个漂泊的游子身上。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凄凉。

接下来的四句:“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则是诗人对这种孤独情感的具体化,通过描写自己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影底河山”指的是诗人眼中的山河景色,“愁中节物”则是指诗人在佳节之中所感受到的忧愁和悲伤。

最后两句:“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则是诗人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通过描绘天空中的云彩和大海的波涛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里的“紫塞”指的是边关要塞,“沧波”则是指大海波涛。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心,是一首很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