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观梅花

我来只及见残梅,叹息今年特早开。
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
名山讲席无儒士,胜地仙家有劫灰。
游览总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纯阳观梅花》是清末至现当代诗人陈寅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原文、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1. 诗歌原文
  • 《纯阳观梅花》的原文如下:“我来只及见残梅,叹息今年特早开。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独特感受和时代变迁的思考。诗句“我来只及见残梅”描绘了作者未能亲自欣赏到全盛梅花时的遗憾,而“叹息今年特早开”透露出梅花虽早开却依然美丽的感慨。
  1. 创作背景
  •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他的诗歌创作多以个人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为主题。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值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对自然界的变化和个人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感悟。
  • 《纯阳观梅花》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情感状态下写成的。它不仅是陈寅恪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其个人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一种体现。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含蓄,通过梅花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诗中“花事已随浮世改”一句揭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苔根犹是旧时栽”则反映了即便环境改变,某些事物仍能保持其本质。
  1. 文学意义
  •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纯阳观梅花》作为陈寅恪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纯阳观梅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陈寅恪及其作品的宝贵资料。

《纯阳观梅花》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和哲思的诗歌,更是陈寅恪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这首诗对于理解陈寅恪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