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作朱文直公挽诗

卓尔瞻湖学,襜如正礼曹。
小颓非迹近,大节薄名高。
去国行吟悴,穿藜结集劳。
琼琚缄至痛,一代振风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补作朱文直公挽诗》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紧密相关,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曾寿,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诗人,以创作五言律诗闻名。他的诗歌不仅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受赞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原文:《补作朱文直公挽诗》的原文如下:
    卓尔瞻湖学,襜如正礼曹。
    小颓非迹近,大节薄名高。
    去国行吟悴,穿藜结集劳。
    琼琚缄至痛,一代振风骚。

  3. 主题分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哀悼和对其一生品德的高度评价。诗人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其品格的颂扬,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诗歌中的“琼琚缄至痛”等词句,透露出一种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不舍之情。

  4. 艺术手法:在艺术手法上,该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卓尔瞻湖学,襜如正礼曹”中的“湖学”,暗示逝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穿藜结集劳”则形象地描绘了逝者辛勤工作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历史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势力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曾寿通过其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6. 文化影响:陈曾寿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对后世文人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补作朱文直公挽诗》不仅展现了陈曾寿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曾寿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