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五月十三日

旧恨惊心耿不眠,沉沉影事渺如烟。
羊求歧路途何问,葛采旄丘岁几迁。
同梦未甘成己背,销魂难再是丁年。
分明后剧非前剧,苦语何由诉九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丑五月十三日》是一首由清末至民国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个人境遇的深沉思考。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他是名诗人陈沆的孙子,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和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在张之洞幕僚期间,他积极参与新政活动。在伪满时期,陈曾寿担任过近侍处长和内廷局长等职务,并曾在上海生活,直至晚年才返回故乡。此外,陈曾寿还创作了《苍虬阁诗》、《旧月簃词》等文学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1. 诗歌内容
  • 旧恨惊心耿不眠: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事件的深深悔恨及内心的焦虑,难以入睡。
  • 沉沉影事渺如烟:描绘了历史的模糊与消逝,如同烟雾一样不可捉摸。
  • 羊求歧路途何问:暗示着在人生道路上,寻找方向或解答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 葛采旄丘岁几迁:意味着岁月流逝,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变化。
  • 同梦未甘成己背: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梦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也体现了对自我背弃的反思。
  • 销魂难再是丁年:指代了过去某个特殊的年份或阶段,使得作者感到精神崩溃般的失落。
  1. 主题思想
  • 历史沧桑感:通过描写过去的事件和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过往的怀念。
  • 个人境遇的反映:诗人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与遭遇。
  • 生命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时间流逝、身份变迁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

陈曾寿的《丁丑五月十三日》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受到赞誉,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其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