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迎江塔怀胡雒君浙西

凉秋景物最凄清,旷览平原爽气生。
塔院半天飘梵语,僧廊终夜走江声。
圣因月自三潭出,灵隐钟随一雁鸣。
此际临风倍惆怅,愁心飞渡越王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迎江塔怀胡雒君浙西》是清代诗人马宗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马宗琏,字器之,又字鲁陈,桐城人,嘉庆辛酉进士。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其中《登迎江塔怀胡雒君浙西》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首。
  1. 诗句原文
    凉秋景物最凄清,旷览平原爽气生。
    塔院半天飘梵语,僧廊终夜走江声。
    圣因月自三潭出,灵隐钟随一雁鸣。
    此际临风倍惆怅,愁心飞渡越王城。

  2. 诗意解析

  • 凉秋景物最凄清:描绘了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景色凄凉的景象。
  • 旷览平原爽气生:表达了在广阔平原上感受到的清爽之气。
  • 塔院半天飘梵语:描述了塔院上空传来的梵音,给人一种神圣和庄严的感觉。
  • 僧廊终夜走江声:夜晚时分,僧人在走廊中行走,发出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
  • 圣因月自三潭出:月亮从三个水潭中升起,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灵隐钟随一雁鸣:灵隐寺的钟声与大雁的叫声相互呼应,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深远。
  • 此际临风倍惆怅:面对风中的景物,诗人感到十分伤感和惆怅。
  • 愁心飞渡越王城:诗人的心仿佛随着思绪飘向远方,跨越了越国的历史长河。
  1. 赏析与背景
  •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佛教寺庙的氛围以及自然声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 诗中的“越王城”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越国故地或越王陵墓,诗人通过联想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诗中语言优美,情感细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每个诗句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文化影响
  • 作为清代的诗歌作品,《登迎江塔怀胡雒君浙西》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追求。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诗歌风貌的窗口。

《登迎江塔怀胡雒君浙西》不仅展示了马宗琏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