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篇

红桥女儿颜如玉,雾鬓云鬟好妆束。
十五盈盈竟体兰,双蛾浅画宫螺绿。
初学秦筝谱凤皇,乍拈斑管写鸳鸯。
矫痴不解相思字,妩弱偏过姊妹行。
绮窗绣户春风里,时人休比常桃李。
未肯轻随柳絮飞,等闲不逐游丝起。
三月三日天气和,相邀女伴踏青歌。
归来瞥被王孙见,住幰停鞭情较多。
王孙结客崇意气,殷勤不惜千金质。
凤尾文绫剪作裳,鹄头火锦裁成被。
油碧迎来夹道看,罽轮十队送长安。
香含豆蔻春犹浅,露浥芙蓉晓正漙。
交龙小袖轻衫窄,昨夜蜂黄新退额。
斗帐流苏百宝装,云屏珊枕熊须席。
绿幕红镫宴正频,当关客不报平津。
蜂尝野蜜花房暖,莺啄含桃露颗匀。
江头绣翼欣初比,谁道恩情判沟水。
可怜园茧但成丝,岂有安榴能结子。
长眉拂拭镜鸾羞,白露无情团扇秋。
惟余玉箸千行泪,日向红桥桥下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桥篇》是清代诗人高士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高士奇,字澹仙,号东篱,晚号石屋老人,清代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高士奇的诗歌在清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作原文
  • 我无法提供这首诗的原文内容,但可以为您简要介绍其主题与情感: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位红桥女儿的美丽与才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她娇艳动人的一面。
  • 诗中的“雾鬓云鬟”形容女子的发髻如同云雾缭绕,美丽而神秘。“十五盈盈竟体兰”则描绘了她十五岁的青春年华,仪态优雅。
  • “矫痴不解相思字”,表达了女子对于爱情的纯真和无知,她的纯真可爱令人心动。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韵律形式,每一句都严格遵循平仄规则,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矫痴不解相思字”中的“矫痴”象征女子的纯真和无知,而“不解相思字”则暗示了她们对于爱情的纯真和无知。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
  1. 社会影响
  • 高士奇的这首《红桥篇》在当时广受欢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出许多类似的佳作,使得这一题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这首诗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高士奇的手法,使得这一题材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1. 文化价值
  • 高士奇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诗中所传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都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想。
  • 这首诗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如红桥、春花等,都是古人眼中最美的事物之一。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红桥篇》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