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春暮

痴。累我阑干立多时。飞花去,蜂蝶已先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字令·春暮》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十六字令·春暮》的作者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与王士祯齐名,并有“南朱北王”之称。他的诗作与王士祯的作品风格迥异,在清初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词作,朱彝尊还著有《曝书亭集》,展示了他对文化的深厚造诣。
  2. 原文及翻译:《十六字令·春暮》原文如下:“愁(魏扶),别后花时独上楼(鱼玄机)。风吹雨(李贺),春肯为人留(白居易)。”此诗通过简洁有力的十六字,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其中“别后花时独上楼”表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感伤;“风吹雨”则暗示了自然界的无情;最后的两句“春肯为人留”,更是直接表达了春天无法长久的无奈。
  3. 诗词赏析:《十六字令·春暮》通过对春末夏初的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朱彝尊运用简练的词句,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简单的意象,使得整首词既富有画面感,也充满了哲理性。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朱彝尊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高度驾驭能力,使读者能够在短短的几句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变化。
  4. 文化意义:《十六字令·春暮》不仅是朱彝尊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常与变迁,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5. 后世影响:《十六字令·春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诗词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也被许多后来的诗人所借鉴和传颂。这种跨越时间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十六字令·春暮》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十六字令·春暮》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