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刘泖生

滞调闲官称墨狂,衰年一命走循墙。
忽增逐臭喧濒海,何待焚香诉上苍。
疑狱廉囚凭急救,免官徒跣得徐商。
曾无戕贼为仁义,竟尔屠身厌不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刘泖生”是一首由晚清诗人高心夔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哀悼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下是对《哭刘泖生》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高心夔:字伯足,又字陶堂,原名梦汉,晚号陶庵,江西湖口人。他是咸丰九年(1859年)的进士,曾两度出任吴县知县。在任职期间,他毁高景山寺,并投泥像于湖,以反对寺庙的敛财行为。高心夔因治娼过激而辞职。他的诗文峻刻幽涩,有《陶堂志微录》等作品传世。
  • 历史背景:高心夔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局势日益危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心夔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友人刘泖生之死的哀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1. 诗词原文与赏析
  • 原文
    滞调闲官称墨狂,衰年一命走循墙。
    忽增逐臭喧濒海,何待焚香诉上苍。
    疑狱廉囚凭急救,免官徒跣得徐商。
    曾无戕贼为仁义,竟尔屠身厌不祥。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挚友刘泖生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对朝廷的不满。其中,“衰年一命走循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无奈;“忽增逐臭喧濒海”,则透露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官场的腐化。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正义的坚持和对邪恶的愤慨,如“曾无戕贼为仁义,竟尔屠身厌不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沦丧和社会黑暗的深刻批判。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高心夔在《哭刘泖生》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泥像”、“徐商”、“避世”、“不祥”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既有对逝去朋友的哀悼,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高心夔通过诗歌传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感受。
  • 语言风格:高心夔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风的韵味,又有现代的直率。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生动活泼的特点。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高心夔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的延续。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社会影响:诗中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某些特征,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涵:《哭刘泖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也有人性的探讨,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这种多重主题的处理,使得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 艺术手法:高心夔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都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强,也更加引人入胜。

《哭刘泖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深意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悲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