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杨笃生自沉利物浦死,吊以此阕

天末又西风。彻耳惊鸿。男儿羞作可怜虫。宁与金瓯同破却,遗恨无穷。
奇气化长虹。往事都空。鲁戈难返日当中。一任狂涛号日夜,淘尽英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 · 杨笃生自沉利物浦死,吊以此阕》是清末诗人高旭的作品,创作于1905年。下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高旭(1877—1925),字天梅,别号江南快剑、钝剑,江苏金山人。他曾是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诗多发抒壮志,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期趋于消沉。
  • 文学成就:高旭的诗歌多发抒其豪情壮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关注。
  1. 作品原文
  • 原文:天末又西风。彻耳惊鸿。男儿羞作可怜虫。宁与金瓯同破却,遗恨无穷。奇气化长虹。往事都空。鲁戈难返日当中。一任狂涛号日夜,淘尽英雄。
  1. 主题思想
  • 爱国情怀: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高旭在诗中通过描绘西风中的鸿雁,象征了国家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他以“宁与金瓯同破却,遗恨无穷”表达了宁愿国家破碎也不愿屈服于外敌的决心。
  • 个人悲剧:诗中“男儿羞作可怜虫”表达了高旭对自己无力改变国家命运的无奈和悲叹。他以“宁与金瓯同破却,遗恨无穷”强调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
  • 历史沧桑:诗中的“奇气化长虹”和“一任狂涛号日夜,淘尽英雄”描绘了历史变迁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对过往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如“西风”、“惊鸿”等传统意象,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狂涛”和“长虹”,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 情感表达:高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他的诗不仅传达了对国家的担忧,也体现了个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炼有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 影响评价
  • 文学价值评价:这首诗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高旭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一部经典。
  • 后世影响:高旭的诗歌影响了包括朱湘、戴望舒在内的许多后来的中国诗人,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高旭诗歌风格的影响。

《浪淘沙 · 杨笃生自沉利物浦死,吊以此阕》是高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当时国家危机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一个诗人的历史担当和民族情怀。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高旭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