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世装,儆戎也

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
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
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
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时世装,儆戎也》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乾隆皇帝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时世妆,儆戎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其内容和风格都与白居易的《时世妆-儆戎也》不同。

该文是一篇关于时世装束的讽刺诗作,通过对比吴地妇女的时世装束与南巡所见的寻常装扮,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世习俗的看法和态度。在乾隆皇帝的笔下,这种装束不仅是女性的审美选择,更是一种社会风气的体现。文中通过描绘当时妇女的装束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国家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儆戎也》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作品,而非白居易的作品。它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装束变化,反映了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对人心、国家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