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州晓起书所见

扁舟西来傍山宿,山云横江压船腹。晓来忽失江上山,浮空一握青孱颜。
云移波动山失据,白云载山欲俱去。山云变灭岂有常,白羽片片随风扬。
推篷回望忽无迹,青峰飞堕船之旁。我叹山色佳,还为山作计。
峰蹲岳峙好自立,无为出云以自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晓起书所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与创作背景
  • 原文:笳角声悲落梦残,披衣窗下试探看。飞鸦数点湖滨路,初拥旌旂跃据鞍。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具体时间不明,但可以推测是在诗人中年时期,此时他可能经历了一些生活变化或思想转变。
  1. 诗歌内容详解
  • 第一段:“笳角声悲落梦残”描绘了一幅深夜时分的凄凉画面,笳角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回荡,让人联想到战乱或离愁别绪的背景。这一句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和梦境的破碎。
  • 第二段:“披衣窗下试探看”,描述了诗人起身披衣,站在窗前探查景象的行为。这里的“试探看”暗示了诗人对于现状的不确定性和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反应。
  • 第三段:“飞鸦数点湖滨路”和“初拥旌旂跃据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宁静的湖边景色,后者则展现了动态的战争场景。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体现了他对现实和理想之间冲突的认识。
  1. 艺术特色与象征意义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自然景象与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通过对声音、颜色和动态的细致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静谧又动荡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动。
  • 象征意义:诗中的“笳角声”象征着战争的喧嚣和混乱,而“江上山”则可能代表着诗人的理想或是过往的记忆。这种象征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能够在视觉之外感受到更深层的情感体验。
  1. 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
  • 在探讨这首诗的文化背景时,不能忽视它所处的历史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经济落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尤为突出。
  • 从历史角度看,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和人民的苦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清代晚期的社会风貌,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
  1. 现代价值与启示
  • 现代人的启示: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仍然具有普遍的共鸣。这首诗提醒现代人,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保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坚韧不拔。它也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既要有勇气直面问题,又要有智慧寻找解决之道。
  • 教育意义: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也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研究和体会。通过学习《晓起书所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人在动荡时期的复杂情感和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