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游潭柘寺

诸峰云未开,前途马已驾。
逡巡饭行人,纵览忘深夏。
幽光蒙青林,轻阴散丹榭。
古迹不可追,依稀见残柘。
坐闻流泉哀,百折空亭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游潭柘寺》是清代诗人曹寅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晓游潭柘寺》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古寺与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曹寅,字子清,号楝亭,又号荔轩,为康熙年间的清满洲正白旗人。他曾任江宁织造,后兼巡视两淮盐政,官至通政使。作为一位文学家,曹寅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有《楝亭诗钞、词钞》、《楝亭五种》、《楝亭藏书十二种》等著作传世。其诗作以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影响颇大。曹寅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多个政治变迁,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化艺术的热情,其创作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2. 诗歌原文:诸峰云未开,前途马已驾。逡巡饭行人,纵览忘深夏。幽光蒙青林,轻阴散丹榭。古迹不可追,依稀见残柘。坐闻流泉哀,百折空亭下。
  3. 主题分析:《晓游潭柘寺》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遗迹的沉思。诗中的“诸峰云未开”描绘了清晨山间的宁静景象,而“前途马已驾”则暗示了出行的急迫和旅途的愉快。“逡巡饭行人”和“纵览忘深夏”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享受自然的同时,也忘却了时间的流逝。通过对“幽光蒙青林”“轻阴散丹榭”这些细节的描述,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沉浸于自然之美的感受。末尾两句,“古迹不可追,依稀见残柘”,则流露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淡然接受。
  4. 艺术特点:《晓游潭柘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首先,这首诗的语言凝炼而富有画面感,如“诸峰云未开”和“幽光蒙青林”,每个词语都精心挑选,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其次,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残柘”不仅是对古迹的描绘,也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消逝。最后,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开头的自然景观描述到结尾的历史感慨,形成了清晰的脉络。整体来看,《晓游潭柘寺》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晓游潭柘寺》不仅是曹寅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研究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