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九日书感

一天风雨过重九。东篱更谁携酒。独客最销魂,正而今时候。登高愁望眼,怕遥见、燕山孤岫。采得红萸,懒题新句,故园回首。
哀雁两三声,凄凉意,那得双眉解皱。莫漫卷珠帘,有黄花共瘦。人生如寄耳,犹令节、几番空负。真无奈,旧日心情,付药铛茶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徵招九日书感》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张玉珍所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

  1. 作品背景与作者信息
  • 创作背景:张玉珍,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徵招九日书感》的内容和风格来看,他可能是一位具有文人情怀的士人。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重阳节(九日节)时对故土和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异乡独自登高望远时的孤独感。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诗内容:《徵招九日书感》原文如下:
    一天风雨过重九。东篱更谁携酒。独客最销魂,正而今时候。登高愁望眼,怕遥见、燕山孤岫。采得红萸,懒题新句,故园回首。哀雁两三声,凄凉意,那得双眉解皱。莫漫捲。
  • 赏析: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与忧伤。诗中的“一天风雨过重九”形象地展现了节日的氛围,而“东篱更谁携酒”则透露出作者在节日里无人相伴,只能独自饮酒的情景。“独客最销魂”,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孤独感及其对家乡的深深怀念。“登高愁望眼,怕遥见、燕山孤岫”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望着远方的景象,那种对故乡的遥远距离感和内心的忧愁。“采得红萸,懒题新句,故园回首”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两句“哀雁两三声,凄凉意,那得双眉解皱”则深化了整首诗的情感,通过雁鸣增添了一种秋天的凄凉气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张玉珍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沉而又凄美的艺术境界。如“一天风雨过重九”不仅描绘了节日的气氛,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独客最销魂”则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内心的挣扎。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古诗的古朴之美,又不失现代诗歌的清新之感。如“登高愁望眼”等句子,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复杂的情感。
  1. 诗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诗歌作品,《徵招九日书感》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研究清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文化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个人感悟。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生活和社会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鉴赏价值。

除了以上详细介绍的内容外,以下还有几个补充点:

  • 艺术表达:在艺术上,张玉珍采用了平实而深情的笔触,使读者能够轻易地与之产生共鸣。这种表达方式让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文化象征:诗中的“燕山孤岫”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还象征着孤独和远方的牵挂。这种象征使得诗歌的主题更为丰富和深刻,也增加了诗歌的解读空间。

《徵招九日书感》作为清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更因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性而值得深入探讨。通过了解和研究这首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