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宜山堂诗

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
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
何处最宜山,奇峰出短墙。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
隔帘见幽壑,入户飞层冈。
枯藤与古木,掩映多奇光。
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
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
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
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
明月出远岫,秋峰群相望。
何人最宜山,先生称古狂。
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
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
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
斯景与斯人,是名宜山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陵宜山堂诗》是清朝桐城人张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境和优美的描绘,展现了宜山堂周围的自然景色与文人墨客的咏赞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诗人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是清朝安徽桐城的进士,历任多个朝廷要职,包括文华殿大学土、礼部尚书等。
  1. 诗歌原文
  • 诗中“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开篇即点明主题,宜山堂位于平原上的丘陵之中,其建筑结构独特且富有美感。
  • “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描述了众多文人雅士围绕宜山堂吟诗作赋的场景,诗意盎然,令人陶醉。
  • “何处最宜山,奇峰出短墙。”表达了诗人对宜山堂周围美景的赞叹,山峰奇特,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进一步描绘了宜山堂周围的景象,石屋如同漂浮在云中的宫殿,远处的树木与水面交相辉映。
  • “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宜山堂宁静美景的喜爱,只有当山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昼长的宁静与美好。
  1. 诗歌特点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对宜山堂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美景。
  • 韵律和谐:七言律诗的形式使得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加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奇峰、层冈、清泉、幽壑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
  • 情感真挚:诗人对宜山堂及其周边美景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敬意。
  1. 文学地位
  • 艺术价值: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平陵宜山堂诗》在诗歌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张英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的一种体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审美启示:通过对宜山堂及其周边美景的描绘,这首诗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让人们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平陵宜山堂诗》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