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
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
何处最宜山,奇峰出短墙。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
隔帘见幽壑,入户飞层冈。
枯藤与古木,掩映多奇光。
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
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
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
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
明月出远岫,秋峰群相望。
何人最宜山,先生称古狂。
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
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
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
斯景与斯人,是名宜山堂。

【注释】

宜山堂:指宜山。

结构平陵阳:指宜山的地形像平陵。

群公:指许多官员。

琅琅(lǎng):清亮。

短墙:矮小的土墙。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yún dāng):石头房屋如云片,颜色和深绿色的竹叶相映成趣。筼筜,一种水生植物。

层冈:层层叠叠的山坡。

枯藤与古木,掩映多奇光:枯藤、老树,掩映着各种奇特的光华。

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山峰的影子落入清澈的泉水中,水面显得更加苍茫。

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早晨的霞光和傍晚的烟雾交织在一起,树木的颜色变得朦胧不清。

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春天的山林青翠浓郁,夏天的雨水让山林清凉舒适。

明月出远岫(xiù),秋峰群相望:明亮的月亮从远处的山峰升起,秋天的山峰在月光下相互辉映。

先生称古狂:先生自称为古狂。

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穿着芒鞋和筇竹做的杖,穿着荷叶做的衣服。

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shāng):欣赏山水不分早晚,可以拿一本书或者喝一杯酒。

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用手招呼西边的清凉,敞开衣襟自由自在地散步。

是名宜山堂:这就是宜山堂的名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宜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中的“宜山”指的是宜山,位于今四川省彭州市境内,是成都平原上一处著名的风景区,有“天下第一山”之誉。

全诗以“宜山堂”为题,描绘了宜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诗人通过对宜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首句“我闻宜山堂”,直接点出了宜山堂的位置和作者听闻此事的心情。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宜山的建筑结构和地理特点。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宜山的景色比作云、竹林,以及山峰、水流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宜山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也运用了一些诗词中的意象,例如“群公争赋诗”、“何人最宜山”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宜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他通过描绘宜山的山川、树木、水流等自然景观,以及寺庙、道观等人文景观,展现了宜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宜山的喜爱之情。

最后四句,诗人再次强调了宜山的独特之处。他认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都能感受到宜山的魅力。他还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去欣赏宜山的美丽景色。这种独特的观点,体现了诗人对宜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宜山堂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宜山的美丽景色,也让人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