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表诚寺

茑萝寺外草萧萧,流水门前昼夜号。
苔蚀残碑封瓦砾,烟埋古殿剩松涛。
一杯麦饭同光武,三尺铜花类汉高。
莫叹此间荆棘满,钟山陵上亦蓬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表诚寺》是一首清代诗人张浤所作的古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描绘。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浤(约公元1764年—约公元1832年),字永叔,自号南湖居士,武陵人。作为清代的诗人,张浤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他的晚年。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颇深。张浤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江西临江知府等职,其一生多舛,但他的文学作品却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悟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2. 原文赏析:诗句“茑萝寺外草萧萧,流水门前昼夜号”描绘了寺庙周围环境的静谧与凄清。这句诗通过使用“草萧萧”和“昼夜号”等词汇,形象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荒凉。同时,“苔蚀残碑封瓦砾,烟埋古殿剩松涛”则展现了寺庙因岁月而逐渐荒废的景象。这里的“苔蚀”、“烟埋”等词汇,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最后两句“一杯麦饭同光武,三尺铜花类汉高”,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不详,但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的敬仰。
  3. 作品背景:《泊表诚寺》的创作背景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清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历史变迁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证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或地点,我们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作者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所写。
  4. 名家点评:在历史上,《泊表诚寺》曾被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胡期颐在其著作中提到:“这首诗虽未详其作年月,然观其内容,似有所寄托,非寻常之作可比。”这句话表明,尽管具体的创作年代不详,但这首诗的内容深刻且有特殊含义,值得深入挖掘和解读。
  5. 轶事典故:关于《泊表诚寺》的作者张浤,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据说他曾在一次旅行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被遗忘已久的古老寺庙。当他走进庙内,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动——破败的殿堂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痕迹,连一块破旧的石碑上还刻着模糊的文字。这一幕让张浤深感震撼,也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诗的念头。

张浤的《泊表诚寺》不仅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吸引读者,还因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传颂。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自然、历史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