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 平远台秋眺

愧杀陈琳,磨残铁砚收军后。喜逢凉昼,千里都穿透。
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人如旧,海光一溜。熨尽青山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溶的《点绛唇·平远台秋眺》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抒发情感的词作。这首词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还反映了其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曹溶,字鉴躬,号秋岳、倦圃等,是明末清初浙江秀水人。他的一生可谓多舛,在明朝灭亡后入清,历任多种官职,最终官至户部侍郎,但多次起落,仕途并不顺利。曹溶的文学创作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如《点绛唇·平远台秋眺》中的“高处生寒,渐逼蛮花瘦”,又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如词中提到的“熨尽青山皱”。

从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点绛唇·平远台秋眺》是一篇典型的抒情词作品。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构建出一个既具有画面感又充满情感色彩的艺术空间。例如,词中的“海光一溜,熨尽青山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这首词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理,即通过观物抒怀,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曹溶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于时间变迁的感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颇为常见,通过景物来隐喻人生的起伏与变迁,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深刻的内涵。

曹溶的《点绛唇·平远台秋眺》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内心的抒发,曹溶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这不仅展示了曹溶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明末清初文化与历史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