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顾息存大廷尉册封安南

平明捧册下青霄,桂郡珠崖道路遥。
秋去黄花迎使节,春归杨柳映征镳。
百蛮碑版传荒服,三殿泥书降圣朝。
载得声灵通万里,论功应不让铜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顾息存大廷尉册封安南》是清代诗人张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对使者任务的期待。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平明捧册下青霄,桂郡珠崖道路遥。
    秋去黄花迎使节,春归杨柳映征镳。
    百蛮碑版传荒服,三殿泥书降圣朝。
    载得声灵通万里,论功应不让铜标。

  2. 作者简介
    张翯,字鹤林,成都人,乾隆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有《鹤林集》。

  3. 诗歌赏析

  • 张翯运用“平明”与“青霄”、“桂郡”与“珠崖”等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使节赴任的庄重气氛,也描绘出路途的遥远与艰难。
  • “秋去黄花迎使节”中的“黄花”可能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富饶,而使节的到来则是国家对外展示文明与和平的使者。
  • “春归杨柳映征镳”则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柳树的绿意和杨柳的摇曳映衬着出行的使者,增添了一份生机与希望。
  • 全诗通过对百蛮碑版、三殿泥书等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及自豪感。
  • 末尾一句“载得声灵通万里”,意味着使者能够传递国家的声威与精神到达遥远的世界,体现了诗人对于使者使命的高度赞扬。

《送顾息存大廷尉册封安南》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历史情感的作品。张翯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历史洞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