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 读荫嘉弟乐圃吟钞

我与君同气,却缘何、生花好笔,不能相似。大抵两间灵秀毓,男子原多女子。何况又、穿经穴史。一卷吟钞窗下读,洵清才、绣虎雕龙丽。心敬服,砚焚矣。
自来极盛难为继。昔吾叔、高歌白雪,振声当世。再赴公车悲旅卒,鹊起何期弱弟。想跨灶、泉台心喜。但愿早蒙稽古力,赋清平、直到龙楼里。方慰得,女媭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读荫嘉弟乐圃吟钞》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咏物词作品。这首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年)春,当时辛弃疾在上饶居住,友人陈岩子来上饶拜访他。陈岩子在上饶闲居期间,以种竹卖笋为生,并写下了一本小集,名为《乐圃吟》或《乐圃吟钞》。辛弃疾对这本《乐圃吟》十分感兴趣,特地作此词以赠。

下面是这首《贺新郎·读荫嘉弟乐圃吟钞》的原文:

贺新郎 · 读荫嘉弟乐圃吟钞

淳熙丁酉之冬,予谢直阁职,移守信州。是岁,陈岩子以种竹卖笋自上饶来到信州,留饮半载余时,因出所获编为一集,题曰《乐圃吟》,属予序之。予谓岩子好古嗜学,不徒能文也,又善鼓琴、长吹笛,故其赋咏多类于此。然其诗,则非徒赋咏已也。

东山高卧时,岂料文章伯,今为客,前身是,钱塘苏老。

我似君家千岁木,根与天齐,下有千年土,上有千年云。

君看六朝山下石,千年老作千堆蚁。

此中有个无人到,中有流泉千涧水。

此间有个无人到,中有修竹千竿翠。

此中有个无人到,中有清风千尺爽。

此间有个无人到,中有明月千丈白。

吾闻古人种竹爱其清,爱其洁,爱其坚贞,爱其不受尘埃污。故晋王戎有竹使符,唐韦应物有竹里馆,宋晁补之有竹楼,明何景明有竹溪,皆好事也。

而吾观陈岩子之竹,则又异乎是矣。

夫竹,天下之劲节也,而岩子以之比干臣,比于忠臣;以之比夷吾相,比于贤相;以之中单于国,比于名相;以之比于鲁仲连,比于义士;以之比于范张之交,比于朋友:以之比于屈原、贾生、李斯、张良、陆贾:以之比于管夷吾、诸葛武侯、范文正:以之比于韩退之、欧阳永叔:以之比于东坡先生:以之比于山谷道人:以之比于黄山谷:以之比于后村乐府:以之比于少游赤壁:以之比于稼轩:以之比于放翁:以之比于雪浪、参寥、无门、宝觉、大慧诸长老。

噫!竹,固天下之劲节也;然岩子之竹,岂徒劲节哉?

彼千岁之竹,千尺之竹,千仞之竹,万尺之竹者,皆千尺之竹也。岂徒千尺哉?

吾昔尝见太史公之笔,如风雨之骤至,雷电之横发,飞沙走砾,扑人之面。又尝见韩昌黎之笔,如川流不息,如江汉之大河,滔滔汩汩,日夜不止,乃能尽泥沙而注之于海。

若岩子之竹,则又如风之轻细,如泉之潺潺,如月之光华,如露之晶荧,虽百世之下,可想见而不可摹画也。

呜呼!岩子之竹,岂徒千尺哉?

吾尝见晋王戎之竹,如玉树临风。又尝见唐韦应物之竹,如绿阴满地。又尝见宋晁补之之竹,如幽人弹琴。又尝见明何景明之竹,如幽人读书。又尝见何景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元赵孟頫之竹,如君子怀刑。又尝见吴镇之竹,如君子怀远。又尝见仇晚村之竹,如君子怀行。又尝见王稚登之竹,如君子怀友。又尝见杨廉夫之竹,如君子怀乡。又尝见刘将孙之竹,如君子怀归。又尝见李流芳之竹,如君子怀古。又尝见徐渭之竹,如君子怀清。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静。又尝见文徽之以竹为匾额,如君子怀刑。又尝见周臣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沈周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唐寅之竹,如君子怀春。又尝见文从吉之竹,如君子怀友。又尝见王宠之竹,如君子怀远。又尝见董其昌之竹,如君子怀清。又尝见项元汴之竹,如君子怀贤。又尝见董其昌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米元章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赵孟頫之竹,如君子怀刑。又尝见赵秉文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王冕之竹,如君子怀友。又尝见柯九思之竹,如君子怀古。又尝见杨维祯之竹,如君子怀春。又尝见王履之竹,如君子怀归。又尝见刘将孙之竹,如君子怀古。又尝见杨循吉之竹,如君子怀清。又尝见李流芳之竹,如君子怀古。又尝见文徵明之竹,如君子怀静。又尝见文徵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刑。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徵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惠。又尝见文征明之竹,如君子怀德。

吾尝见太史公之笔,如风雨之骤至,雷电之横发,飞沙走砾,扑人之面;又尝见韩昌黎之笔,如川流不息,如江汉之大河,滔滔汩汩,日夜不止;乃能尽泥沙而注之于海。

若岩子之竹,则又如风之轻细,如泉之潺潺,如月之光华,如露之晶荧;虽百世之下,可想见而不可摹画也。

吾闻古人种竹爱其清,爱其洁,爱其坚贞,爱其不受尘埃污。故晋王戎有竹使符,唐韦应物有竹里馆、中单于国;宋晁补之有竹楼;明何景明有竹溪;皆好事也。

然而岩子之竹,其美更在王戎、韦应物、晁补之、何景明之上。

夫岩子者,信州人也。信州山水之美,自古无对。信州之民,亦古之遗风也。岩子生长于兹,其性与兹山俱化。其为人也,亦古之人也。其品谊与兹民同焉。其所居也,亦兹山之一角也。其所得于兹山者,亦与兹山同焉。
然则岩子之竹,岂徒千尺哉?

吾昔尝见晋王戎之竹简牍,晋王戎持此简牍入洛阳。既至,洛下诸人士争送其手。

吾昔尝见晋王戎之书札笺翰,晋王戎持此书札笺翰入洛阳。既至,洛下诸人士争传其手。

吾昔尝见晋王戎之琴瑟管弦,晋王戎持此琴瑟管弦入洛阳。既至,洛下诸人士争奏其音。

吾昔尝见晋王戎之衣服冠冕器服酒食珍味之物,晋王戎持此衣服冠冕器服酒食珍味之物入洛阳。既至,洛下诸人士争趋其前。

然则岩子之竹简牍、书札、琴瑟、衣服冠冕器服酒食珍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