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上亭

泗上亭,王业起。秦皇侈言万世君,那知亭长是天子。
亭长纵观秦皇帝,喟然丈夫当如此。车驾东游厌王气,亭长自疑私自喜。
亭长作天子,县吏为相国,开国君相萃一邑。沛中邑,泗上亭。
殷亳都,周镐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泗上亭》是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他山、查田,浙江海宁人。查慎行少受学于黄宗羲,精研《易经》,工于诗词,名闻于禁中。他曾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乡试,四十一年(1702)应召入南书房,后赐进士出身,选为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1709)因疾病乞归,终老林下。
  1. 诗歌原文
    亭长台边路,茫茫阅世多。
    自墟秦社稷,谁保汉山河。
    芒砀云销气,枌榆社改柯。
    空传沛中叟,曾听大风歌。

  2. 作品鉴赏

  • 意象与意境:《泗上亭》的意象和意境深邃。诗中“亭长台边路”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位置,而“茫茫阅世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整体上,诗通过描绘亭长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感慨。
  • 情感表达:查慎行的诗作常带有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泗上亭》中,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艺术手法:《泗上亭》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特点,使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优美的艺术性。
  1. 历史典故:《泗上亭》中的“亭长台边路”,指的是刘邦年轻时担任过泗水亭长的一段历史。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而泗水亭则是他在年少时曾经任职的地方。

查慎行所作的《泗上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诗歌,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