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夫子行天竺山中次韵

笋舆游天竺,一径入深曲。
初日淡高林,苔色萋以绿。
山鸟向人鸣,梵音旋相续。
我来尘俗中,物情互起伏。
殊观得未有,身心增谨肃。
寒涛卷长松,微风响幽竹。
徘徊坐石根,流泉咽虚谷。
言归兴未阑,回首云迷麓。
遥指半山中,人行傍古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夫子行天竺山中次韵》是清代诗人张凤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天竺山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深山幽静、自然和谐的画面。下面是对其内容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笋舆游天竺,一径入深曲。初日淡高林,苔色萋以绿。山鸟向人鸣,梵音旋相续。我来尘俗中,物情互起伏。殊观得未有,身心增谨肃。寒涛卷长松,微风响幽竹。徘徊坐石根,流泉咽虚谷。言归兴未阑,回首云迷麓。遥指半山中,人行傍古木。

  2. 创作背景:张凤,字含珍,号蒹葭女史,平湖人。诚女,高兰曾室。他的作品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这首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山水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3. 艺术手法:在《和夫子行天竺山中次韵》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笋舆游天竺”、“寒涛卷长松”等句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天竺山的自然风貌。

  4.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通过欣赏这类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张凤的《和夫子行天竺山中次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