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庵月夜看梅

满地月如水,一庭花似云。
光从今夜满,春向隔年分。
山影静相对,江流定不闻。
半宵风露足,禅榻散余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然庵月夜看梅》是清代文学家张学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描绘了自然庵在月光下的美景以及作者赏梅的情景。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张学仁,字冶虞,号寄槎,是清朝时期丹徒人,他的作品《青苔馆诗钞》收录了他的许多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具体不详,但从内容来看,诗人在夜晚观赏梅花时所感受到的意境和情感,与月亮、山水和梅花紧密联系。
  2. 诗歌原文:这首诗共有八行,每行的字数分别为四、四、七、四、七、四、七,其格式规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3. 诗歌意象:《自然庵月夜看梅》中,“满地月如水”形容月光洒满大地,宛如流水般清澈明亮;“一庭花似云”则描绘出梅花盛开的景象,仿佛白云一般柔美。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景象。
  4. 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5. 艺术特色:《自然庵月夜看梅》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致的用词和深刻的意象表达。通过简洁的语言,诗人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半宵风露足,禅榻散余芬”一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更隐喻了诗人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自然庵月夜看梅》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