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官后书以自警

此日宰官身,当年寒家子。
一旦致青云,切莫忘饮水。
堂下伊何人,蚩蚩皆赤子。
何由得其情,明镜与止水。
但学古循吏,莫效轻薄子。
循吏有芳名,轻薄逐流水。
偪仄复偪仄,馀地争些子。
不见老柁师,操舟大江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到官后书以自警》并非文学作品,而是由清代诗人常纪创作的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为官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的深刻反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常纪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诗中的“但学古循吏,莫效轻薄子”传达了诗人对清廉从政的强烈倡导。常纪通过这句诗,提醒为官者应以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循吏为榜样,避免效仿那些只追求个人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的轻薄子。这种观点强调了为官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权力的正确运用。

诗中也蕴含着对为官者应如何对待民众的期望。诗中的“堂下伊何人,蚩蚩皆赤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基层民众的深深关怀。他希望为官者能够深入了解百姓的需求,与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仁爱”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而不是仅仅关注自身的升迁和权力。

诗中的“明镜与止水”比喻了为官者的清廉和公正。明镜可以照见自己的面容,止水可以反映出真实的情况。诗人以此比喻,提醒为官者要以清醒的头脑和无私的心态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这种比喻不仅揭示了为官者的道德要求,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政治清明的追求。

诗中的“偪仄复偪仄,馀地争些子”则透露出诗人对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这句话意味着在官场中,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会陷入纷争和争斗之中。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警示为官者要警惕这种不良风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到官后书以自警》不仅是一首表达为官者应有态度的古诗,也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清正廉洁的为官理念。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道德上的启示,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