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示诸童

珊瑚宝树生海底,光射洪涛千丈水。
铁网高张护亚枝,搜罗作贡天家里。
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间殊方。
还从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详。
国家由来重科目,拔置石渠与天禄。
豫章翻风异凡才,自有工师识大木。
此日诸生文阵开,万骑腾骧骋逸才。
敢道知马如伯乐,神骏自古超驽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县试示诸童》是清代诗人常纪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县试示诸童》作于清朝乾隆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选才标准。
  • 作者介绍:常纪,字铭勋,号理斋,是清朝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见长。常纪在乾隆辛卯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崇庆知州,因殉难而得到赠官。
  1. 诗作原文
  • 珊瑚宝树生海底:描述了珊瑚树上生长着珍贵的树木,它们如同海底的珍宝,光彩夺目。
  • 光射洪涛千丈水:描绘了海水波涛汹涌,光芒穿透水面的景象。
  • 铁网高张护亚枝:比喻选拔人才时如同网罗般严密细致。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 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与人的品质相比较,寓意深刻。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易于理解又不失深意。
  1. 文化意义
  • 科举文化的反映:通过《县试示诸童》可以看到当时科举制度下的人才选拔机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道德观念的传递:诗歌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如“降才原不间殊方”,强调了才能与出身无关,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
  1. 现实影响
  • 教育启示:这首诗歌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现象,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 文化传承:《县试示诸童》作为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常纪的《县试示诸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清代的文化风貌,还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或社会变迁的人来说,这首诗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和文化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