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供奉南书房恭纪

箕裘弓冶不胜任,又许鹪鹩托上林。
两世直庐明主泽,廿年书局老臣心。
山樗敢望依神荚,土鼓偏教傍帝琴。
惭听六宫人尽说,苏环有子荷恩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命供奉南书房恭纪》是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其对皇帝的忠诚以及作为老臣的心路历程。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一字砚斋,号敬庵,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学者,康熙三十九年(1690年)进士及第,授检讨。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等职。
  • 雍正年间晋升为礼部尚书,并值南书房,成为军机大臣的重要成员之一,以其周敏勤慎著称于世。
  • 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廷玉因年事已高而请求退休,终获世宗皇帝的赞许与恩典。
  1. 诗作内容
  • 首句“箕裘弓冶不胜任”意味着张廷玉自感才能不足,难以胜任重任。
  • “又许鹪鹩托上林”则表达了尽管有才能却无法充分发挥,只能寄情于自然之中。
  • “两世直庐明主泽”反映了他长期服务于皇帝,积累深厚的恩德。
  • “廿年书局老臣心”表明他在官场历经廿年的沉浮变迁,始终以一颗忠心报国。
  • “山樗敢望依神荚”暗喻自己如山樗般微不足道,只能仰仗皇帝的庇佑。
  • “土鼓偏教傍帝琴”表达了虽身处底层却能亲近皇权,感受帝王之威。
  1. 历史影响
  • 《奉命供奉南书房恭纪》作为张廷玉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也折射出清代宫廷政治的风貌。
  • 诗中蕴含了对朝廷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通过了解《奉命供奉南书房恭纪》,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清代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与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