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夜偶作

银釭暗画堂,坐数漏偏长。
雁影半墙月,鸡声万瓦霜。
夜吟多遣兴,春梦不离乡。
庭下微风起,梅花入暮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二夜偶作》是清代诗人张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藻,字于湘,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曾获得诰赠一品太夫人的荣誉。
  1. 诗歌原文
银釭暗画堂,坐数漏偏长。  
雁影半墙月,鸡声万瓦霜。  
夜吟多遣兴,春梦不离乡。  
庭下微风起,梅花入暮香。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张藻的《正月十二夜偶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银釭(古代铜制灯具)映照出暗淡的房间,漏壶中滴水声与夜色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通过描述夜深人静时刻的各种景象,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普遍情绪。
  • 艺术手法:《正月十二夜偶作》在语言运用上颇具匠心,如“雁影半墙月”与“鸡声万瓦霜”等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的孤独感。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幽远、寂寥的艺术境界。

《正月十二夜偶作》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刻的文化意蕴被后世传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夜晚的描写,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的一种深刻反映和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