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秦梦九同年

故乡嗟尔路迢遥,乱后民如草木凋。
话到十年兵火事,夜深茅店雨潇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秦梦九同年》是晚清诗人张百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作者对故土、人民及历史的深刻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张百熙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历史风貌。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酬秦梦九同年》:

  1. 作者简介:张百熙,字野秋或冶秋,生于清湖南长沙,同治十三年进士,历任多职,包括管学大臣、邮传部尚书等重要职务。他不仅在学术和教育领域有所贡献,还参与了政治改革,如戊戌变法期间的提议和戊戌政变时因推荐康有为而遭到革职。尽管遭遇多次政治风波,张百熙仍致力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晚年曾提出多项教育和政治改革的建议。

  2. 文学风格与特色:《酬秦梦九同年》以其简洁而含蓄的文字,传达了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对国家现状的忧虑。诗句通过描绘战争后的景象和夜雨中的回忆,表达了一种对过去和平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现状的哀叹。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张百熙的诗风特点,也显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3. 历史背景与影响:此诗创作于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重大事件,这些历史背景为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张百熙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往往具有较深的政治寓意和社会关怀,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重要文献之一。

《酬秦梦九同年》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深刻的诗歌,更是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