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冢途中杂兴四首

云拥江村绕郭斜,棠梨初映小桃花。
昨朝麦饭今宵雨,春在人间第几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上冢途中杂兴四首》是一首描绘清明节上坟途中所见所思的诗歌,由清代诗人曹家达所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曹家达(1763—1825),字梅伯,号东园,浙江秀水人。他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作多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中不乏对民间疾苦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1. 诗歌原文
  • 云拥江村绕郭斜,棠梨初映小桃花。昨朝麦饭今宵雨,春在人间第几家?
  • 野竹编篱好护持,花如人面柳如丝。故山云物须珍重,留待明年上冢时。
  • 芳草沿堤宿雾溥,踏青归去意阑干。数声啼鸟閒花落,残照西风急暮寒。
  1. 主题思想
  • 《清明上冢途中杂兴四首》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昨日麦饭今宵雨”等句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逝者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试图表达出一种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哲思。
  1. 艺术特色
  • 曹家达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 这首诗的意象丰富,通过对清明节上坟习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清明上冢途中杂兴四首》作为曹家达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清代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曹家达的艺术成就,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这一重要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