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毕氏废园五首

缭垣修竹闲松杉,石埼方塘草不芟。
多少夏虫笃时好,更无人说毕秋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毕氏废园五首》是清代诗人曹家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具体介绍如下:

  1. 诗歌原文
  • 缭垣修竹閒松杉,石埼方塘草不芟。多少夏虫笃时好,更无人说毕秋帆。
  1. 诗歌赏析
  • 内容主题:此诗以“游毕氏废园”为主题,通过对废弃园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律诗格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世界。
  • 思想内涵: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通过对废园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文学地位:《游毕氏废园五首》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收录于多个诗词数据库中。
  • 传承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曹家达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曹家达的《游毕氏废园五首》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考社会现实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