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门

太行西来一万里,奔矗直到苏门止。衔烟喷雾不可羁,化作飞泉百道起。
涌金亭下云雷喧,大珠小珠沸灵源。蛟龙夜撼苍山动,银涛倒卷天河翻。
潆洄吐纳千万状,一泓清泌流春盎。海眼潜通星宿波,楼台装点西湖样。
我家江水西复西,浣花锦水联清溪。一行作吏来中土,峨眉玉垒青云迷。
登高忽弄啸台月,树影山光两明灭。岭头南望见中原,九曲河流杯底泄。
孙隐君,去已久,鸾凤之音世无有。仙人天际一招手,他年共作山中友。
君其归乎许我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苏门》是一首描绘太行的山水奇景的诗篇

在古代文学中,诗歌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游苏门》作为一首描写太行山美景的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李孙宸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反映了古人对山川河流的敬畏与向往。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的特点、内容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作特色
  •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太行的壮阔景色,如“障空微架椽,眺远洞开窗”。
  • 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把飞泉比作大珠小珠,形容其声势浩大,如同星宿波涌。
  • 诗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先人智慧的钦佩。
  1. 历史背景
  • 《游苏门》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当时文人墨客经常游历名山大川,以诗文记录所见所感。太行山位于当时的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志。
  • 苏门山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自然风景,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游览之地。李孙宸在太行山游览时创作的这首诗,既体现了他个人的审美情趣,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1. 文学地位
  • 《游苏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研究宋代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重要文献。
  •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尤其在研究太行山区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游苏门》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美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太行山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通过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与追求,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展现的文化自信和美学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