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道场山

瓜皮艇子荡空蒙,淼淼寒流瑟瑟风。
白塔红亭遥望处,不知身到水晶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望道场山》是清代诗人张鉴创作的一首诗。诗的全文如下:

瓜皮艇子荡空濛,淼淼寒流瑟瑟风。
白塔红亭遥望处,不知身到水晶宫。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诗人在舟中远眺道场山的情景。诗中的“瓜皮艇子”指的是小船,而“白塔红亭”则指代远处的山色和建筑,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风景图。

在鉴赏这首古诗时,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平实的笔触来勾勒出自然景观的美丽,通过对比寒流、瑟瑟风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同时,诗中使用了视觉与听觉的意象,如“白塔红亭”,让人仿佛能够看到那遥远的山色和色彩缤纷的建筑,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道场山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在诗中,“不知身到水晶宫”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震撼以及对现实距离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3. 文化内涵:《舟中望道场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蕴含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蕴。例如,“送子观音”作为德化窑瓷器上的一种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母爱的尊崇。通过这样的文化符号,诗歌增加了一层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感。

  4. 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看,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舟中望道场山》不仅展现了张鉴高超的诗歌造诣,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此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