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元里》
在《三元里》这首诗中,张维屏以他深沉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时,三元里人民的壮烈景象。诗中,他写道: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这句诗表达了三元里人民在面对侵略者的枪炮压力下,团结一心,誓死抵抗的决心。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民众的英勇与坚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都拿起手中的工具作为武器,共同对抗侵略者。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斗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通过诗歌,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和平的渴望。

相关推荐